close

轉貼文章~玩出大能力

此篇文是我老公推薦的,我讀完後寫的是沒錯啦!!

但距離現實還是有段差距。

可以參考看看

什麼現在愈來愈多孩子喪失學習熱情、無法忍受挫折、缺乏責任感、又無法團隊合作?

答案可能是—他們玩得不夠

 

從英國、美國、加拿大到香港,愈來愈多國家將「玩」,當作重要的教育議題。

玩,不再是浪費時間,而是攸關孩子未來能力發展的關鍵。

玩,可以培養出哪些大能力?

要怎麼玩?才好玩?

 

玩,不僅為了讓孩子開心,更是孩子在身心發展上,必要的滋養。

教育家蒙特梭利、皮亞傑都曾說過:「玩,就是孩子的工作。」

愛因斯坦也說:「玩,是最高深的研究。」

玩,雖然很難有具體的定義,但從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兒童行為研究者的探討中,可以發現:玩,是一個自我選擇、自我創造、自我引導的過程,它有主動性、有趣、學習發生於無形之中,參與者樂在其中的特質。玩,有助於引發對學習的熱愛、好奇和動機。

 

*玩為什麼這麼重要?

中國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對於「玩」多半採取貶抑、負面的態度,但是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玩」,對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人格發展、知識學習上都有許多正面重要的影響。

 

許多研究顯示,有較多機會玩耍的孩子,在體能表現上更靈活、更健康。

在遊戲中,孩子學習如何整合他們的想法、印象、感覺與經驗,他們在遊戲中創造了屬於他們的世界,並與他人分享。尤其在自我引導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心。

 

*未來屬於會玩的人

當全球化競爭壓力逼得許多父母早早將孩子送去學習各種知識才藝時,卻也有許多人發現,被剝奪玩耍時間、空間的孩子,在未來可能失去更多的機會。因為,未來是屬於會玩的人。

 

**把握均衡原則,不怕玩過頭

透過玩,孩子提升了創造力、冒險力、主動學習、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人際溝通、抗壓力、語言表達等等能力,這些能力正是面對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

但面對課業競爭壓力,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擔心孩子玩過頭,到底在學業與玩耍之間要如何拿捏?如何才能玩得好又學得好?

張世宗教授提出了很重要的均衡原則。

他認為玩和學是平行的雙軌,互不取代,相輔相成。

一個人的學習管道包括:教、玩、習。

 

教是被動的、習(指習慣)是自動的,玩則是主動的,「要把握教、玩、習三者平衡,才是最好的學習,」 張世宗 教授說。

**失衡的童年,失衡的未來

台灣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被動的受教,普遍失衡的學習方式,已經出現許多不良症狀。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導師覺得學生人際關係嚴重出問題。超過九成的的導師覺得學生學習動機不強。而有超過三成的中小學生不喜歡上學。超過六成的中小學生時間被學校與安親班、補習班填滿。(見*頁「台灣學童玩樂大調查」)

經常帶領中小學生團體活動的師大公領系副教授蔡居澤感慨,我們的小孩上學時間長,放學又去安親班,等他們上了國中、高中,你要帶他們玩,他們還不一定會玩,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動式的學習。把一個學生放在一個團隊裡,會發現不會玩的孩子放不開、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更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

「現在強調主動式的學習,很多企業發現大學畢業的學生不能用,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製造很多不會主動學習的小孩,」蔡居澤憂心地指出。

過去十年每年都帶著小六畢業班登玉山的 鍾達誠 老師也觀察到,台灣中小學生參加奧林匹亞競賽,經常名列前茅,但上了大學、研究所卻喪失創造力,「這是因為我們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都在基測中消耗掉、在從小就要學英文的壓力中消耗掉,」鍾 老師心有所感的說。

玩的精神、玩的價值、玩的熱情,在這一個太過目標導向、工作導向、功利導向的時代,正是每一個人需要找回的。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好玩?」你找到了嗎?你的孩子找到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e528 的頭像
    mie528

    mie的聊聊圈

    mie5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